当前位置:首页 > 总会动态 > 新闻资讯

“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”启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7 国办印发通报对20175?12十周年全市民政系统发展: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

发布时间:2018-05-22 00:00 浏览次数:192

努力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获得感
——“5?12”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全市民政系统发展成就综述
 记者 杨 霞

   今年是“5?12”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。十年来,全市民政系统认真践行“民政为民、民政爱民”理念,抢抓灾后重建机遇,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,广元民政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。
   
聚力聚焦兜底保障,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,民生保障能力更加牢固
   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。建立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、临时生活救助为补充、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、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,不断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。目前,城乡低保标准达到5520元、3300元每年,分别是2008年的近3倍、5倍,农村特困人员分散和集中供养月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400元、500元,分别是2008年的2.67倍和2.5倍,2017年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38405户、255555人。同时,为失能、半失能、全自理特困人员提供月照料护理补助。在全省率先出台《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》,全面排查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困难群众,并实行“一人一档”分类管理,年度救助限额达到30000元,是2008年的15倍。救助比例从30%提高到70%。聚力聚焦脱贫攻坚。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,全面完成“两线合一”补差资金发放工作,全面向计划脱贫的低保兜底对象发放补差资金。
   
加强四大体系建设,全力确保灾害救助,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
    建成灾害救助政策体系。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构、救灾应急预案、灾后救助办法等灾后救助政策。建成应急避难场所体系。建立了45个大型避难场所、107个社区应急避难点。建成救灾物资储备体系。全市已建成市、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9个,乡(镇)、村救灾物资储备点113个。在向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等援助时,运送救灾物资创造了“广元速度”。建成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。建成了市、县(区)、乡(镇)、村(社区)四级灾害信息员2600人,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效率和灾情信息报送、评估能力逐步提升。积极创建示范社区。成功创建3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。十年来,共实施项目408个,总投资19.55亿元。
   
全面抓好优抚安置,切实维护军人权益,服务国防军队建设更加有力
    认真落实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、医疗减免优惠、评调残等优抚安置政策,不断提升优待资金标准,优待金由2008年平均每年600元提高至2018年10870,近4万重点优抚对象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。稳步提高军供保障能力,广元军供站2013年、2017年连续二届荣获“全国重点军供站”称号。建立烈士褒扬金制度,一次性抚恤金标准由6万余元提高到近100万元。积极实施烈士纪念设施修建工程,市烈士陵园已建成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市国防教育基地。积极推进科技拥军、智力拥军、文化拥军和两新组织拥军等新模式。广元市已连续5次荣获“全国双拥模范城”称号,广元市民政局被表彰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,全部县区均为省级双拥模范城(县区)。
    着眼服务城乡发展,持续加强社会事务管理,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完善
   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。基本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、社区养老为依托、机构养老为补充、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,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0%、50%。累计创建养老社会化服务示范社区19个,农村幸福院344个。新建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7个,新增公办、民办养老床位14479张、机构总数达110个,16家医养结合机构。社会福利供养水平不断提升。认真落实特困供养人员保障政策,按照每人每月6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,集中供养率达100%。慈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。市慈善总会共募集款物6929万元,实施慈善项目116个小项,受益人口达10.5万人(次),在扶贫攻坚、灾民住房重建、紧急救援、安老助孤、助学支教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   
强力推进社会治理,广泛激发社会活力,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
    以首批国家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建设为契机,推进社区服务设施标准化、服务方式信息化,目前,社区服务设施总面积达到10万余平方米,覆盖率达到93%。积极推进村(社区)基层治理试点工作,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。目前,全部城市社区和98%的村制订了居民公约(村规民约)或自治章程。利州泥窝社区荣获首批“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”称号,探索形成了青川县“阳光村务”公开监督体系、朝天区“村民积分制管理+集体经济收益分配”基层治理模式。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和作用发挥。目前,全市社会组织1300余个,涵盖了教育、卫生、劳动、科技、文化体育、农业产业、社会事务管理等各领域。积极推进社会组织脱钩工作,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率实现100%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发展。儿童福利设施更加健全,新建儿童福利院3所,供养床位数520张;孤儿保障水平稳步提高,建立了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,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810元/月、1300元/月,较2008年增长了135%、130%。建成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流浪乞讨救助网络,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6135人次,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13217人次。


版权所有: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  备案号:蜀ICP备2024057364号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